重力式无阀滤池工作原理详解
重力式无阀滤池是一种依靠水力自动控制运行的过滤设备,广泛应用于市政供水、工业循环水预处理及污水处理等领域。其核心优势在于无需人工或电动阀门控制,仅通过水力作用实现过滤与反冲洗的自动切换,具有运行稳定、维护简便、能耗低等特点,尤其适用于中小型水处理场景。要理解其工作机制,需从结构组成、过滤阶段、反冲洗阶段三个核心维度展开分析。
一、核心结构组成
重力式无阀滤池的结构设计围绕 “水力自动控制” 展开,主要由以下关键部件构成,各部件协同作用确保流程闭环:
-
滤池本体:呈圆柱形或矩形,内部自上而下分为清水区、滤料层、承托层与配水系统。滤料层多采用石英砂(粒径 0.5-1.2mm),承托层为卵石(粒径 2-32mm),配水系统(如穿孔管)负责均匀分配原水与排出反冲洗水;
-
进水管与 U 型进水管:原水经进水管进入滤池,U 型管设计可平衡进水压力,避免水流冲击滤料层导致乱层;
-
虹吸上升管与虹吸下降管:两者构成虹吸通道,是实现反冲洗的核心部件。虹吸上升管底部插入滤料层下方,顶部与虹吸下降管连接,下降管末端接入排水井;
-
虹吸破坏管与破坏斗:虹吸破坏管一端连接虹吸上升管顶部,另一端通向滤池清水区的破坏斗,用于中断虹吸、结束反冲洗;
-
清水箱与出水管:滤后清水暂存于清水箱,经出水管输送至用水点,清水箱水位高度直接影响过滤水头。
二、过滤阶段工作流程
过滤阶段是滤池的核心运行状态,依靠重力差驱动原水通过滤料层实现杂质截留,具体流程如下:
-
进水与布水:原水在重力作用下经进水管、U 型管流入滤池底部的配水系统,配水孔将原水均匀分配至承托层,避免局部水流过快冲散滤料;
-
滤料截留杂质:原水向上渗透通过承托层后,进入滤料层(石英砂层)。水中的悬浮物、胶体颗粒等杂质被滤料颗粒的孔隙截留,同时发生吸附、絮凝等物理化学作用,水质逐渐净化;
-
清水收集与输送:净化后的清水通过滤料层顶部进入清水区,当清水区水位达到出水管高度时,清水经出水管自动输送至后续用水系统或储水设施。此阶段滤池持续运行,滤料层截留的杂质逐渐增多,滤层阻力缓慢上升,清水区水位上升速度逐渐加快。
三、反冲洗阶段工作流程
当滤料层截留的杂质达到一定量时,滤层阻力显著增大,清水区水位上升至虹吸上升管顶部,触发自动反冲洗,流程如下:
-
虹吸形成:清水区水位持续上升至虹吸上升管顶端后,水流沿虹吸下降管向下流动,管内空气被水流带走,形成负压(虹吸作用)。此时滤池内的清水与部分原水被虹吸力吸入虹吸上升管,沿下降管快速排入排水井;
-
反冲洗水流冲洗滤料:随着虹吸作用增强,滤池内水位迅速下降,当水位降至滤料层顶部时,虹吸下降管内的水流方向反转,形成向上的反冲洗水流。反冲洗水流通过配水系统向上冲刷滤料层,使滤料颗粒剧烈扰动、相互摩擦,将截留的杂质从滤料表面剥离;
-
冲洗废水排出:反冲洗产生的废水(含大量杂质)通过滤料层顶部进入虹吸上升管,随虹吸水流一同排入排水井。反冲洗持续进行,直至滤料层被彻底清洗干净,滤层阻力恢复初始状态;
-
虹吸破坏与过滤恢复:当滤池内水位降至虹吸破坏管入口高度时,空气通过虹吸破坏管进入虹吸上升管,破坏管内负压状态,虹吸作用终止。反冲洗结束后,滤池内水位逐渐回升,原水再次通过配水系统进入滤料层,滤池自动恢复过滤阶段,进入下一个运行周期。
四、关键运行特点与优势
重力式无阀滤池的工作原理决定了其独特的运行优势:一是全水力自动控制,无需电动阀门、控制柜等设备,仅通过水位变化与虹吸作用实现流程切换,减少设备故障与能耗;二是运行稳定可靠,过滤与反冲洗的切换基于滤层阻力变化自动触发,避免人工操作误差导致的滤料过度污染或冲洗不彻底;三是维护成本低,结构部件少且无易损件,日常仅需定期检查滤料损耗情况,补充或更换滤料即可。
综上,重力式无阀滤池通过巧妙的水力结构设计,将过滤与反冲洗的自动控制融入运行流程,实现了 “无需外力、自主循环” 的运行模式,在中小型水处理工程中展现出显著的经济性与实用性,是一种技术成熟、应用广泛的过滤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