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颗粒清洗污水处理设备是专门处理塑料回收清洗环节产生的高污染废水的成套装置,核心功能是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工艺,去除废水中的塑料残渣、油污、洗涤剂及 COD(化学需氧量),实现废水循环回用或达标排放,既能降低水资源消耗,又能避免污染环境。
这类设备并非单一 “过滤器”,而是整合了 “预处理 - 主处理 - 深度处理 - 回用 / 排放” 全流程的模块化系统,针对塑料清洗废水 “含渣多、油污重、COD 高、水质波动大” 的特点设计,广泛应用于再生塑料颗粒加工厂、塑料瓶片清洗厂等场景。
在了解设备前,需先明确塑料清洗废水的核心污染物,这直接决定了设备的工艺设计方向。
-
高悬浮物(SS):含有大量塑料碎末、泥沙、纤维等固体杂质,外观浑浊。
-
高油污 / 表面活性剂:清洗过程中会使用洗衣粉、洗洁精等洗涤剂,同时塑料表面可能附着机油、石蜡等油污,导致废水泡沫多、COD 值高(通常 1000-5000mg/L)。
-
水质波动大:不同塑料(如 PE、PET、PVC)的清洗工艺不同,废水的 pH 值、污染物浓度会随生产批次变化。
-
可生化性中等:废水中的有机物以洗涤剂和少量油脂为主,需通过预处理改善后,才能进行生物降解。
-
回用目标:处理后的水需满足塑料清洗用水要求(如 SS≤10mg/L、无可见杂质、COD≤300mg/L),实现 “洗水 - 处理 - 再洗” 的循环,降低新鲜水用量(通常可回用 70%-90%)。
-
排放目标:若无法回用,需符合当地《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2-2015)或《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核心指标如 COD≤50mg/L、SS≤10mg/L、pH 6-9。
塑料颗粒清洗污水处理设备的工艺路线需 “针对性解决污染物”,通常分为 4 个核心阶段,不同阶段对应不同功能模块,具体流程如下:
此阶段的核心是 “先除渣、再破乳”,避免固体杂质堵塞管道或影响药剂反应,主要设备包括:
-
格栅 / 滤网:安装在废水进水口,通过 1-5mm 孔径的格栅或滤网,拦截塑料碎末、纤维等大颗粒悬浮物,需定期人工或自动清理。
-
调节池:起到 “均质均量” 作用,让波动的废水水质、水量稳定,同时可在此投加酸碱调节剂,将 pH 值调节至 6-9(为后续化学处理做准备),池内通常配备搅拌器。
-
气浮机(或沉淀池):针对油污和细小悬浮物,通过投加 “破乳剂 + 絮凝剂”(如 PAC、PAM),让油污和杂质形成絮体,再通过微气泡(气浮机)或重力(沉淀池)将其分离,可去除 60%-80% 的 SS 和 30%-50% 的 COD。
此阶段是处理 COD 的核心,根据废水浓度不同,分为 “化学氧化” 和 “生物处理” 两种主流工艺:
-
化学氧化工艺(适合高 COD 废水,如 COD>3000mg/L)
采用 “芬顿反应” 或 “臭氧氧化”,通过投加氧化剂(如双氧水 + 硫酸亚铁、臭氧),将废水中难降解的洗涤剂、油脂氧化成小分子有机物,大幅降低 COD(通常可去除 40%-60%),但运行成本较高,适合小水量或应急处理。
-
生物处理工艺(适合中低 COD 废水,如 COD 1000-3000mg/L)
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物,是目前主流且成本较低的工艺,常见形式为 “水解酸化 + 接触氧化池”:
-
水解酸化池:将大分子有机物(如洗涤剂)分解为小分子有机酸,改善废水可生化性,为后续好氧处理 “铺路”。
-
接触氧化池:池内填充生物填料(如弹性填料、悬浮球填料),微生物附着在填料上,通过曝气提供氧气,高效降解小分子有机物,COD 去除率可达 70%-90%,且运行稳定、成本低。
经过主处理后,废水仍可能残留少量悬浮物和 COD,需进一步净化,核心设备包括:
-
MBR 膜组件(膜生物反应器):结合生物降解和膜过滤,膜可截留水中的微生物、悬浮物和大分子有机物,出水 SS 几乎为 0,COD 可降至 50mg/L 以下,非常适合回用场景(如清洗塑料),但膜需定期清洗,初期投资较高。
-
活性炭过滤器:吸附废水中残留的色素、异味和少量有机物,进一步降低 COD 和改善水质,通常作为 MBR 后的 “补充处理”,或排放前的 “最后把关”。
-
消毒设备(可选):若废水回用涉及人体接触(如人工清洗),可投加次氯酸钠或紫外线消毒,杀灭水中的细菌,避免异味或微生物滋生。
处理过程中会产生 “栅渣” 和 “生化污泥”,需配套处理设备:
-
栅渣脱水机:将格栅拦截的塑料渣、纤维脱水(含水率降至 60%-70%),脱水后的渣可回收(如塑料碎末)或作为固废处置。
-
污泥压滤机(如板框压滤机、带式压滤机):将气浮、生化阶段产生的污泥脱水,脱水后污泥含水率≤80%,可交由专业公司处置或填埋(需符合固废标准)。
根据处理量、回用需求和场地条件,设备可分为 “一体化设备” 和 “分立式设备” 两类,具体差异如下:
-
明确处理目标:优先确定是 “回用” 还是 “排放”—— 回用需选带 MBR 膜的设备,排放可根据标准选择简化工艺(如 “气浮 + 接触氧化 + 活性炭”)。
-
匹配处理量:设备处理量需略大于实际废水量(通常预留 10%-20% 余量),避免水量波动导致处理不达标(如实际产水 30m³/h,选 35-40m³/h 的设备)。
-
关注运行成本:生物处理的运行成本(主要是电费、药剂费)远低于化学氧化(如生物处理约 1-2 元 / 吨水,化学氧化约 3-5 元 / 吨水),长期使用优先选生物工艺。
-
考察自动化程度:优先选带 “PLC 控制系统” 的设备,可自动监控水位、pH 值、药剂投加量,减少人工操作(如自动反洗膜、自动排泥)。
-
定期清理格栅 / 滤网:每天至少清理 1-2 次,避免杂质堵塞管道,尤其是塑料碎末易缠绕设备,需及时清除。
-
控制药剂投加量:絮凝剂、氧化剂等药剂需根据水质调整(如 COD 高时适当增加药剂),过量投加会增加成本,不足则处理不达标。
-
维护生物系统:生物处理工艺需定期检测溶解氧(DO 控制在 2-4mg/L)、污泥浓度,避免曝气不足或污泥膨胀,若微生物活性下降,可投加营养剂(如葡萄糖)。
-
清洗 MBR 膜:MBR 膜需每 1-3 个月进行一次化学清洗(用柠檬酸、次氯酸钠溶液),避免膜污染导致产水量下降。